跳到主要內容區

 

NO3_專題直擊_02_OTB社群共構計畫

OTB社群共構計畫

【有志共構,打造本位otb】組立社群,共同建構以系所為本位的OTB及影音教材,並導入實際課堂

 

從課綱到教材,我們一起動手:社群共創OTB!

 

為什麼要一起做?因為教材不只要能用,還要更好用

這幾年,老師們陸續把 OTB(開放教科書)導入課堂,累積了不少教學成果。學生省下書錢、學習更彈性;老師則能合法使用、自在備課——可以說,OTB 確實為教學現場開了一扇新的窗。

但說到底,開放教科書不是「打開就好用」的萬靈丹。它要好用、適用、持久用,必須先「貼近」老師教的內容,也得「對得起」學生的理解能力。隨著越多老師使用OTB,這期間我們也漸漸聽見另一種聲音:「這本書章節不太對得上我們課綱,調整起來有點吃力……」、「例子好像都跟美國背景有關,跟學生生活脫節……」、「我想自己改,但從哪裡開始?一個人實在搞不動。」

我們開始思考:沒錯,OTB是好用,但如果它能更貼近本地教學內容,搭配課程目標、學生背景,甚至融入老師自己的補充,那就是不是一本超級「剛剛好」的教科書。

我們想看看:那是不是可以善用OTB可自由混編的特性,鼓勵老師去發展自己領域本位的OTB。再進一步想想:與其讓每位老師獨自翻山越嶺,不如組隊行動,從課綱出發、從學生需求出發,共同打造: 可重複使用、適合本校學生、可被其他老師採用與改編的OTB。

當教學現場的真實需求遇上協作的力量,能不能讓開放教材真正「活」起來。這就是社群共構計畫想嘗試的事!

 

怎麼做?讓社群成為教材升級的引擎

教資中心自 112 學年度啟動了「開放式教科書(OTB)社群共構計畫」,鼓勵教師直入「同溫層」,組成 3–4 人的小型教學社群,共同挑選主題、分工改編教材、互相審閱內容,讓 OTB 教材的本位化不再是單打獨鬥的工程。

我們設計了兩種參與模式,彈性對應不同教學場景:

●  方案一:共編開放式教科書
老師們協力編寫一本適用於本地課程的 OTB,從既有OTB取材(至少3本),再結合課綱重組章節、補充說明、重新整編,打造一份真正「適合自己學生」的版本。

●  方案二:共製開放影音教材
老師們分工將至少2本的 OTB 核心章節內容轉化為一系列簡報式講解影片,打造跨課程、可擴充的影音教材資源庫。

從寫教材到錄教材,從備課孤軍奮戰到教學協作創作,我們想嘗試的是一件事——讓教材真正來自現場,也回到現場,成為老師之間彼此串連、彼此啟發的起點。我們相信,當教材的製作權回到教學現場,這不只是一本教科書的升級,更是知識共享的一次實驗。

 

圖一、OTB社群共構計畫推動機制

 

先發第一組:工程材料性質教材研發社群

來自機械工程系的四位老師,以方案一「共編開放式教科書」為目標,啟動了「工程材料性質教材」的研發之旅。老師們的組隊初心在於平時各自教授《材料力學》、《工程材料》、《機電材料學》、《奈米科技概論》等不同課程,但課程內容常有高度重疊。與其各自備課、重複解釋相同概念,不如集體行動,攜手打造一套能橫跨多門課、又能共享應用的 OTB 教材。

那老師們怎麼開始的呢?他們不是從書本章節出發,而是回到教學現場的起點——課綱。先列出機械系幾門課程所需涵蓋的核心知識,再去盤點的 7 本OTB,比對出可借鏡的章節與結構。

由於多數教材為英文原文,內容又長又廣,翻譯起來耗時,學生讀起來也吃力,因此他們選擇採用「結構改寫」策略:保留教材的核心邏輯與內容精神,重新詮釋、補充圖示與中文說明,讓內容更符合在地學生的閱讀習慣與理解方式。

社群共構的過程多採線上協作,老師們定期回報進度、互相交流草稿,讓本來必須獨立完成的大工程,變成一場可以彼此討論、彼此打氣的協作行動。老師們普遍回饋:「這樣一起做比較不容易放棄」、「看見其他老師的寫法,也讓我釐清自己的思路」、「從單打獨鬥到共同產出,最後還能留下資源給系上後進,感覺很有成就感。」

這次試行也為後續計畫累積了許多實用建議。老師們提到,若能有更多範本與技術工具支援,例如統一的教材模板、圖表素材庫、簡報公版等,將有助於減少前期摸索成本,讓社群能更專注在內容的本土化與教學適配上,加速教材共構的進程。

 


圖二、OTB社群教師之線上協作 

 

成果展示:中文 OTB 的教學現場實踐

在 113-1 學期,「工程材料性質教材研發社群」完成了他們的共構教材《工程材料性質基礎》(如下展示)

 

 

到了 113-2 學期,社群成員之一的林哲宇老師,隨即將教材導入《工程材料》的EMI (全英語授課)課程,搭配創新教學策略進行應用:包括課前指定章節閱讀、實驗操作指導、專題案例分析等,以幫助學生建構知識、強化概念,也讓課堂學習更聚焦、更有效。

學生從一開始普遍反映授課內容不易理解,到後面表示透過OTB的中文內容,更能夠容易理解課堂上以英文講解之觀念。學生回饋問卷顯示:整體教學滿意度達 88.2%,其中「教學設計」平均在90 %以上。

 


圖三、OTB社群教師之線上協作 


 
從問卷的開放式回應中,也可以看見學生對這份教材的肯定與建議:「內容很完整,讓我在準備課程時能更快理解」「有中文詳細解釋,可以讓英文不好的學生更易理解」「圖片很多很豐富、重點淺顯易懂」「對我的課程有很大的幫助,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上課的內容,補充上課一些較難理解的部分」

林哲宇老師也提到,後續或可持續將該OTB拓展至相關課程使用,如材料力學、製造學、材料機械性質等,擴大OTB對教學的影響力,未來更可進一步結合其他創新教學計畫(如課堂即時互動、生成式 AI 工具等)擴充教材應用潛力。

哲宇老師的課堂導入是一份實驗性的嘗試,不只驗證了社群共構OTB的可行性,更展現了社群成果的有效性!也為後續推廣立了一項有力佐證!

 

下一步:讓成果持續延伸,讓資源有效擴散

接下來,我們將持續推動 OTB 社群共構計畫,讓不論是「寫出來的教材」,還是「錄出來的內容」,都能真正走進教室、流通校內外,發揮更大的開放資源影響力。

在方案一,我們將接軌「OTB導入課堂計畫」建立的「 OTB 資源地圖」,把共構成果一併納入,逐步打造出一張涵蓋全校、橫跨不同課程與學院的 OTB 教材資源網。未來老師找教材不只能選國際 OTB,也能使用本校教師共編的本土教材,形成一門課對應多資源、一本書橫跨多課的應用生態。

在方案二,影音教材的製作將朝 OCW、MOOCs 等形式發展,打造更多元形式的開放教材,讓其成為學生預習、複習甚至跨校學習的重要媒介。同時我們也會強化工具支援(如AI工具),讓老師製作更輕鬆地同時豐富影片的視覺內容。

我們推動OTB,從不止於一人或社群,或是單門或系列課程,而是轉化為一種跨教材、跨課程、跨學校都能協作與流通的教學文化。此路雖看似漫長,但相信陸續會有同伴們加盟同行,一如領眾先發的工程材料性質教材研發社群!

登入成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