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 

NO2_活動記事-AI智財管理

在這個AI大時代,善用AI這股強大力量,絕對是您在教學與研究上的神隊友
但該如何優雅地使用它,又不誤踩智慧財產權的雷區呢?別擔心(雖然小編其實很緊張...),好在教資中心特邀「林誠夏」老師,透過線上工作坊形式,深入剖析「AI應用與智財管理」的重點議題,並提供實用的避雷指南。這篇「活動記事」由超白小編先為老師們劃一下重點,讓大家先認識一下AI與智財權交織的危險地帶!

PS:最下方有誠夏老師的工作坊實況影音可看,還有講義可下載喔!

 


一、記住以人為本的大前提:著作權只認「人」的創意喔

著作權的權利主體只能是「人」——無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,但絕對不是AI這位「工具人」
單純透過咒語(prompt)生成的AI產出,通常因缺乏足夠的人為創意與表達掌控,無法受到著作權保護。除非您能證明對AI成果具備實質控制力,或許可另當別論了...


二、釐清AI的工作角色:好助手 vs 合夥人

  • 好助手(工具型:當AI僅協助您完成重複性、流程明確的工作,例如將課堂錄音轉為逐字稿,它就像一位忠實助理。此時成果的創意來源仍以您為主,著作權也屬於您。
  • 合夥人(輔助型):若AI參與了較具創意的流程,如根據您的想法生成文案、設計草圖或協助內容摘要,這時AI的角色就更接近創作合夥人。為避免爭議,建議標註AI的參與程度,以維持學術誠信。

三、擁抱透明原則:用了AI就要大聲說出來

無論是教學或研究,只要有使用AI工具,請務必標示清楚所使用的AI工具名稱、版本與開發,正如引用文獻時需交代出處一般,以示對原創的尊重。

參考標示方式:

  • 「本圖片由AI工具(如:Microsoft Designer)依據提示詞「XXXXXXXX」生成。」
  • 「本研究的文獻回顧部分,使用AI工具(如:Google Gemini)進行初步資料整理。」

值得一提的是,國內外許多學術期刊(如Elsevier)已要求作者說明AI工具的使用方式,甚至可能要求附上未經AI修改的原始版本


四、了解AI平台的授權條款:魔鬼藏在細節裡

多數AI平台雖不主張其生成內容的著作權,但通常會要求使用者標示內容來源,並自行承擔潛在的法律責任。也就是說,您需確保輸入的提示詞(prompt)不侵犯他人權益,否則可能踩雷。


五、確保AI訓練資料合法性:先從開放資源下手

AI模型的訓練仰賴大量數據,而這些數據的來源是否合法,常是風險的關鍵。建議優先使用具有開放授權(如CC授權、政府開放資料)的資料,以降低法律風險。


六、強化學生責任意識:底打好,未來可期

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善用AI,同時要求他們清楚標示使用情況。此外,可要求學生建立「版本控制」紀錄記錄創作歷程與AI使用內容,以利未來查驗,並幫助釐清學生在作品中的實際貢獻。


七、關注國內外AI法律動態:AI帶著智財權跳探戈

AI技術不斷進化,相關法律規範也持續調整。保持關注可降低風險、提升自保能力。
例如,
歐盟已通過《人工智慧法》,對AI應用進行風險分級管理,並要求揭露基礎模型與訓練資料來源;我國的《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》也正積極研議中,未來可能對AI的智財歸屬與使用產生重大影響。


總結一下!

AI真的很強、很好用,但用得對、用得巧、用得穩才是關鍵!記得三大原則:透明 ✦ 誠信 ✦ 合法,再加上持續追蹤法規與業界動態,AI就會一直是您教學研究上的神隊友(別讓它有機會成為豬隊友啊),幫您開外掛不踩雷!

Anyway,讓我們一起用對方式、開心用AI,在AI大時代中大步向前、乘風破浪吧!

AI應用與智財管理-講義下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