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 

NO3_教師專訪-李育奇老師

理解、整合到分享:

育奇老師的 OTB 多軌導學法


啟用 OTB:對上當代學生的學習脈動

在數位時代,學生皆烙著一個「數位原住民」(Digital Native)的標籤,他們的學習樣態有幾項鮮明特徵:慣用數位工具、擅長多工處理(Multitasking)、追求資訊的即時獲取、偏好互動機制、以及特別重視社群分享與自主參與!

育奇老師觀察到,班上學生也展現出類似特徵,尤其是不愛帶厚重的書本上課,更喜歡用平板或手機閱讀;甚至有些同學連課程handout都不印,直接「兩手空空」現身課堂,結果導致學生分心、放空,甚至逐漸逃避學習。

這時,主打數位格式、自由混用的OTB,就成了他心目中能與當今學生特徵「無縫對接」的好教材,既能連結學生的日常使用方式,又有機會帶動學習成效。於是,他連續兩學期展開了 OTB 的教學導引行動!

 

翻轉嵌入學習軌道,帶出知識分享力

OTB能免費使用且具多元數位格式,可隨意拆分與快速搜尋內容,對教學設計來說,簡直是獲得「彈性」外掛。育奇老師將這些特性與「翻轉教室」——也就是「課前學習、課堂研討、課後反饋」的概念結合,打造專屬的OTB導入課堂模式:學生依課程主題分組討論,分享彼此的 OTB 閱讀心得,進行知識整合與再分享;課後則繼續用 OTB 複習,形成完整的循環。接下來看看他的兩堂課設計亮點:

 

一、第一課【人因工程】:雙軌續進

依章節的屬性與難易度,他設計了兩種讀後研討模式,並在不同週數交替使用,讓學生更容易「通透」內容。

  1. 翻轉學習歷程:先將OTB上傳至北科 i 學園平台,要求學生課前閱讀;上課時再針對內容進行深度討論。
  2. 課堂即讀即用:利用一節課(通常是最後一節),讓學生立即下載OTB閱讀,並回答預設的2~3個問題。小組協作產出結論後,以英文進行分享,最後由老師總結強化知識點。

每次OTB導入與討論後,老師皆會應用影音案例,幫助學生加深印象;再搭配Zuvio即時反饋系統,以問答方式收集回饋,馬上掌握大家的理解程度。

 

二、第二課【使用者研究】:三軌匯流

依第一課的試行結果,他發現數位載體加數位教材,真的能讓現代學生更願意閱讀,也更願意花時間理解內容;加上小組協作與分享,更能刺激學生去探究有關整理與傳遞知識的方法,精熟度自然提升。

因此,他決定從雙軌升級為三軌:保留原本的兩種模式,並再加上一軌——要求學生課前閱讀OTB,整理成5頁PPT,在課堂上分享。這多出的一次「整合與輸出」機會,讓學生的理解更立體,也更穩固。

不過,由於本課為中文授課,OTB的外文內容讓部分學生感到落差與閱讀壓力。他則及時搭配中文 YouTube 影片,降低門檻,讓學生更願意投入討論。

圖一、育奇老師的OTB三軌導學策略示意圖

 

三、多軌導入的多重收穫

結合 OTB 特性與多軌引導學習後,育奇老師最明顯的觀察是: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大幅提升!由以下例子可見端倪:

  1. 自學投入感:OTB的數位格式,讓學生能用關鍵字快速鎖定有興趣的重點,再透過延伸搜尋找到更多資源(例如 YouTube),一路探索下去。
  2. 翻轉預讀率:剛開始導入翻轉時,他對預讀率不抱太大期望,第一次只有六成左右。但當學生體驗到課堂討論與預讀內容高度相關後,預讀率自然上升,小組討論度也隨之升温。
  3. 討論互動度:OTB通常附帶的「問題設計」能引導討論,答案也能在文本中有跡可尋,學生因此更敢發言。育奇老師還會額外加上更開放、貼近生活的應用題,引導大家從生活面探討知識概念,讓討論頻率與深度同步提升。

 

OTB 如何更 Friendly:互動再多一點!

對育奇老師來說,一本好的教科書必須有高度互動性。現階段,要讓教科書本身直接「和讀者有效對話」尚不容易(小編:這可能得等AI再進化,或乾脆借助超自然力量),但至少能透過附帶問題,成為師生或同儕之間討論的橋樑。在這點上,OTB算是有跟上互動的需求。

不過,育奇老師仍有個小小的願望,希望 OTB 能針對課程主題設計「活動任務」,類似哈佛商學院的「個案教學法」(Case Method),提供可客製化的框架,讓教師能加進在地化、個人化的學習元素,讓課堂更貼近真實情境,同時轉譯 OTB 原有的教學脈絡。

 

OTB 的再下一城:影音化超加分

在 OTB 推廣的路上,育奇老師覺得下一步可以大力推的是影音化。

用 OTB 錄製影片幾乎不用擔心授權問題(小編:真的不怕書商追上門),試將影片長度控制在3~6分鐘,不僅更能抓住注意力,而且內容「經典」的話還能「永流傳」。這代表老師不必一遍遍重複講同樣的內容,只要播放影片即可。影音教材更是完美匹配翻轉教學,直接作為課前的預習教材,課堂再結合 OTB 問題進行討論,一套有效的教學組合拳就OK了。

再加上現在生成式AI正夯,影音製作的「loading」已大幅降低。例如,不必露臉、不必用自己的聲音,只要提供照片與語音,就能生成虛擬講師;還能省下剪輯的麻煩。這樣一來,OTB 的影音生態,在 GAI 時代一定能蓬勃發展!
 

給 OTB 新手的多角度Tips

由於專業背景跨足多領域整合,育奇老師總能用多維度視角,侃侃而談他的 OTB 教學經驗。這些關於內容品質、教學方法與數位本質等有力觀察,也非常適合剛接觸 OTB 的老師們參考。我們把他的重點整理如下:

  1. 圖表案例更新鮮
    比起容易「萬年不變」的教科書,OTB的圖表與案例更貼近現況,課堂舉例不用怕過時。
  2. 圖片美感有加分
    OTB圖片設計精美,適合直接放進講義或簡報,提升閱讀興趣與視覺體驗。
  3. 跨領域的好用資料庫
    OTB 主題涵蓋廣,特別適合整合導入跨領域課程,更作為專題報告靈感來源,方便學生依興趣快速搜尋及整合內容。
  4. 鼓勵探索 OER
    除研讀指定內容,也可引導學生探索OTB平台,發掘更多開放教育資源(OER)。
  5. 外文門檻可稍降
    面對通篇外文的OTB,可適時摘錄文本或選定重點章節,以短篇形式減輕學生認知負擔。
  6. 中文授課多輔助
    中文授課可提供專業英文詞庫作為輔助,或將OTB重點內容翻譯成中文,協助英語偏弱的學生跟上課程進度。
  7. 內外對照更有感
    OTB中的國外案例能拓展視野,也建議搭配在地案例或實況作對照,增加學生共鳴,加深印象。
  8. 破解數位閱讀的錯覺
    數位閱讀容易讓人以為內容「隨時可查,不用牢記」,往往只記得關鍵字,而忽略整體脈絡。宜鼓勵學生在閱讀OTB時同步撰寫心得筆記,透過「動筆」加強大腦對資訊的處理與儲存,讓記憶更牢固、更具結構。
  9. 翻轉教學好拍檔
    無論中英文授課,OTB 搭配翻轉教學的效果皆出色,值得多嘗試。

 

三個 OPEN,一個願景!

最後,育奇老師用一句話總結 OTB 的課堂導入心得:
 
「開放教科書(Open Textbook) + 開放教學(Open Teaching) = 開放課堂(Open Classroom)」。這是一段關乎教學自由度的三步進程。正如 OTB 的數位格式與免費授權,為課程帶來靈活與多元,也促進課堂的活潑與互動。

這不僅是老師的心有所感,也是教資中心推動OTB計畫的初始想像與終極願景。這一路走來,幸好有像育奇老師這樣的「行動派」,為這個想像留下實際而有力的記錄,證明了OTB導入課堂,不只是可行,而且有效!

登入成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