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NO3_教師專訪-郭忠義老師

教學翻轉,教材互轉: 忠義老師的OTB傳功鑄劍錄
從一本不用靠機緣獲取的好秘笈開始... 在臺北科大的創新教學武林之中,高手如雲,能被稱之為高手,不外乎身負深厚的內功修為(領域專業),練就多元傳功心法(創新教學),還能選得好秘笈(教科書),甚至親手鑄造劍器(影音教材),讓門下弟子練得好功,盡得真傳。 小編在武林打滾多年,見過不少能人異士,在本篇出場的忠義老師正是資工一脈中的先天級高手。 他的內功自是有口皆碑,且練有翻轉教室、遊戲式學習、探究式教學等名門心法,加上善用在程式領域的「聖經級」(註1)秘笈,使得一身功力能持續且而有效地傳授給歷屆學生。 隨著時代飛速發展,課堂知識需求不斷擴增,既有秘笈也難以涵蓋全部,更無法及時收錄其中。恰逢小編推銷一批開放教科書(OTB),這類公共秘笈無須跳崖或誤闖禁地(註2)即可免費取用,還具備外掛般的多元特性。面對這樣易得的秘笈,忠義老師自然不會錯過,開始多方試探可用性,並試著納入自身傳功歷程,搭配不同心法,陸續演化出多種武學路數。 欲知其中詳情,且隨小編一同探訪這位高手的OTB傳功之路!
OTB自帶功:既給輕功,又附金鐘罩 在談到OTB導入課堂的故事前,忠義老師先點出OTB的幾項關鍵特性。 首先是「數位格式」。它有效解鎖了學習的時空限制,只要有手機、平板或電腦,學生即可隨時展卷學習,不必再扛著厚重的紙本書。這份靈活與便利,宛如習得「輕功水上飄」,走到哪、學到哪。 其次是「開放授權」。對教師而言,這就像一身「輕功」再加上一層「金鐘罩」。因為老師能依教學需求自由引用、擷取或改寫教材,不僅備課更顯輕量,也不必擔心觸犯著作權紅線,明確的授權模式正好罩身護體。 此外,一些OTB還由專業社群持續維護與更新,內容因此具備更高的品質與時效性,這又等同於再加強了一層「金鐘罩」,讓學習成果更添保障。
翻轉偕OTB齊發功:打通學習的任督二脈
未觸及OTB前,忠義老師早已是翻轉教室的箇中好手。當理解OTB的特性後,他發現無論是課前學習資源、課堂研討素材,或是課後延伸參考,OTB都能高度契合翻轉教學的節奏。因此,在持續七學期的OTB導入歷程中,翻轉逐漸成為常備的傳功心法。 以下我們以「計算機程式(一)」為例。
一、翻轉壹之型:課前練功,鑄劍助攻! (一)鑄劍何為? 翻轉教室的關鍵第一步,即是在課前提供前導影音教材,讓學生「持劍」展開自我修煉。 為何選擇影音?因為祕笈是靜態符號,影音則能展現動作的節奏與過程,讓抽象知識具象化,避免學生自學時走偏。 為何比喻是劍?因為影音如劍的揮動般,既像親眼見老師演武,也如隨身攜劍反覆操練──學生能暫停、放慢、重播,掌握學習節奏。 那劍從何而來?最快的方式自然是借用他人之劍,但忠義老師素來習慣自行鑄劍。過往,他就常用自製講義來製作適配翻轉的影音教材。 如今有了OTB,不僅影片素材可隨取隨用,有些甚至附帶簡報檔,方便直接開錄。更重要的是,自鑄之劍契合度最高:長度、重量、鋒刃皆能依課程需求量身打造;而學生熟悉老師的聲音與講解風格,觀看時更能產生信任與臨場感。 (二)劍中問學! 為啟動有效的翻轉第一步,忠義老師著手鑄劍,萃取OTB知識點,搭配CAMTASIA螢幕錄製軟體,錄製成四支共84分鐘的影音教材,並上架至 YouTube。 為了讓學生檢核課前自學成效,他更在劍中藏玄機──倚天劍中藏著九陰真經──從影片內容選點出題,並將題目及影音連結發佈至 ZUVIO即時反饋系統。學生看完影片後,即可透過問答得知熟練度,並調整自學節奏。
二、翻轉貳之型:課堂分享,左右互補! 來到課堂上,忠義教師先打開ZUVIO的問答介面,帶領全班檢視答案。此舉目的有二: 互補求進:無論是答錯的地方,還是特別精彩的回答,老師都會帶著全班一起觀摩、討論,讓學生能覺察自身優勢與盲點,也能從同儕的答案中相互學習、彼此補強。 評估含量: 透過課堂上的檢視與分享,教師能據此了解學生自學結果中的知識能力,並調整教學進度、影片深度及出題效度。
三、翻轉參之型:課堂分組,吾劍共鑄! (一)反道而行,分流鑄劍! 為進一步提升學習動機及知識理解度,忠義老師利用OTB的開放式及靈活性,讓學生也一同成為鑄劍師,去製作自己的影音教材。 考量單打獨鬥過於費力,他先將全班100人以S 型路徑(S-shape grouping)分配成16個小組,確保組內異質,避免「一組全強、一組全弱」的不公平狀況。 再來,由每組學生自選OTB重點單元,以教師製作的簡報與影片為範本,依樣製作簡報及 15分鐘的教學影片,同時要設計問題,嵌入影片之中。這樣,讓學生從被動答題變成主動思考「如何出題」,進而釐清知識脈絡。 (二)群起鑑劍,以劍試題! 劍鑄好後,忠義老師隨即召開「鑑劍大會」,配合課程進度,各組簡報及影片需在相應的主題授課之前,上架到 YouTube, 提供同學預先觀看,並回答影片相關問題。 同時,忠義老師也抛出加分機制,以YouTube上的按讚數、點閱率及留言量為據計分,用「網紅式」參與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及製片動力。老師笑言:「年輕人喜歡被點讚,喜歡當網紅。這種方式,他們做得很高興,品質也不錯。」 此外,忠義老師更出絶招,課堂安排四次小考,將各組影片的題目納入試卷,確保學生認真觀看並回答問題。
四、翻轉功成,雙脈流轉! 學生反饋道:
質性回饋之外,量化數據顯示:八成以上學生對學習過程感到滿意。忠義老師自評:「這可能是因為學生在課堂上必須一直保持參與度。」 YES!在他的課堂上,學生們能一起選定合作內容、參與考試命題、製作教材給同學使用、爭取社群按讚加分等,並透過 OTB 與影音教材自學,最終共同復盤學習成果。這一連串「生生協作」或「師生互動」的場景,正是「參與式學習」(Participatory Learning)的高度具像化! 而「協作」及「互動」是翻轉課堂有效運作的關鍵脈動。到這裡,您是否有發現, OTB可重組、改編、分享的特性,正有助於減緩「生生協作」的阻力,亦能提升了「師生互動」的傳輸功率,讓翻轉心法更加高效,能一舉打通課堂的任督二脈,讓學生能盡獲老師傳授的專業功力!
歲月淬鍊,寶典集成 自109-2開始使用 OTB以來,忠義老師同步修煉多項心法,逐步整理出一套多軸向的OTB教學「寶典」。 在這套寶典中,除了翻轉教室,忠義老師還將OTB與「遊戲式學習」結合,設計出活潑有趣的程式設計課程。例如,他讓學生透過設計棋類遊戲(如五子棋、黑白棋),來精熟程式語言並培養邏輯思維。在進入專題製作或競賽之前,學生會先觀看忠義老師錄製的影片,並搭配相關OTB資源補充知識,以確認遊戲作品的可行性。 此外,他也將OTB融入「探究式教學」。在這裡,OTB不再只是單純的知識載體,而是點燃學生探索熱情的引信。學生透過以OTB為核心的影音教材,自主搜尋、分析、提問、驗證,並在不斷修正中鍛鍊「學會如何學習」的能力。 近期,忠義老師也在「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」計畫中,以 OTB 作為課堂實驗的重要因子。由此可見,OTB在他手中靈活多變,既能與不同心法交融互補,又能不斷集成,轉化為有系統且高效的教學歷程。
得見新招,化功己用 江湖上流傳的武功秘笈,往往蘊含前輩高手的畢生心血。對忠義老師而言,使用OTB的一大意外驚喜,便是能「參悟作者的教學心法,得見新的傳功路徑」。他說「只要仔細看,就能發現他們是怎麼設計教學、怎麼把一個概念或理念講清楚,甚至是用什麼方法來呈現和表達。」 以他目前教授的人工智慧課程為例,許多概念相對艱深,但透過OTB中的巧妙比喻,學生能更快理解。例如講解「類神經網路感知器(Perceptron)」時,他會引用生活化情境: 「要不要去看煙火」可能取決於三個條件──另一半是否願意去、天氣是否良好、是否有交通工具。這些條件各自帶有不同權重,當它們的分數加總後,若超過某個門檻值,就會啟動「出發」的行動。 這樣的例子,使學生更容易掌握神經元的運作方式,OTB裡蘊藏的諸多教學巧思,正是這般妙用。於此,有心的教師完全能從高手撰寫的教科書中取經,而「開放」的教科書可以讓老師們汲取得更快更多,並化為己用,進一步精進自己的教學功力。
一開始推廣時,「OTB是否好用有效」還只是個武林傳說,而忠義老師在7門課程中,讓學生的平均學習滿意度達84%以上。這不僅讓傳說獲得實證,也留下了許多可資借鑑的實戰紀錄。 正如本文所見,忠義老師透過OTB翻轉教學,不僅鑄劍以提升傳功效率,更讓學生在獲得功力後加入鑄劍行列,共同運轉學習之功。這段歷程,將OTB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,堪稱武林同道值得見證與參用的範例。 目前,忠義老師仍持續累積OTB教學成果,並分享至網路平台(如Youtube、TOCEC)。這些平台宛如一座座藏經閣,收藏著神兵利器與經典秘卷。其中,可找到忠義老師的6篇OTB評析及271項影音教材,皆印記著程式設計的教學奧義,皆對外開放,供後學隨需取用、承續相傳。 綜觀忠義老師導入OTB的歷程,正展現了開放教育資源的核心精神:取用至「開放資源」,「開放」資源予人取用。這樣的正向循環,不僅值得延續,也給予小編們滿滿信心,繼續推廣下去!
註1:忠義老師口中的聖經級教科書為《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Design》,作者是 David A. Patterson 與 John L. Hennessy。這本書常被稱為 COD或「白算盤」(因為封面上有一個白色算盤圖案),是計算機組織與結構課程的核心教材,幾乎全世界的資訊相關科系,在本系專業課程 Computer Organization/Computer Architecture都會採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