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NO2_教師專訪-尹秦清老師

秦清老師的AI導入教學之旅:讓AI成為學生的創意引擎 推開秦清老師研究室的大門,深木色書櫃、藍色沙發與綠意盎然的盆栽交織出一片溫暖靜謐的空間。她帶著陽光般的笑容迎接我們,如同她的教學一樣,溫柔卻充滿力量。
主動出擊,不讓未來擦肩而過 三年前,秦清老師在美國初次接觸 AI。當時的 AI 工具還處於萌芽階段,錯誤頻出、功能有限,尚未能引起主流關注。然而,短短數年間,AI 工具如雨後春筍般湧現,功能強大到令人目不暇給。 看見趨勢來襲,秦清老師心想:「我不想成為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人家一樣!」於是她沒有觀望,直接就跟上未來的腳步,投入一連串學習。她開始試用ChatGPT,並且深入研究其外掛與擴充功能。她也閱讀相關書籍,嘗試了解AI與其他應用平台的整合方式,探索AI如何提升文字、影片甚至程式碼的生產效率。 這樣的自發性探索,促使她思考:如果這AI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效率,那是否也能幫助學生降低學習與創作的門檻? 這個念頭,成為她後續將AI導入課堂的起點。
從文字到多模態呈現:AI拓展創意表達的邊界 秦清老師教授的課程集中於創新創業相關主題,目標聚焦於創意表達。多年經驗反饋,她發現多數學生並非缺乏想法,而是常因表達不清、架構混亂而喪失自信。同時,課堂學生組成多元,其科技力及設計力分配不均,若需手動設計產品或拍攝影片,將面臨技術、人力與成本等限制,以致削弱創意的呈現力度。 恰逢教資中心推出AI教學應用獎勵計畫,她依此教學現場問題選定AI工具,開始踏上一學年兩學期的AI導入教學之旅。 第一學期:用AI文字工具解決表達難題 首次導入,秦清老師選擇「網路創業」課程,因為這門課強調提案能力——學生需具備清楚的邏輯與精準的語言表達,才能打動目標對象,提升創業提案的成功率。 為此,她導入 ChatGPT 與 WriteSonic 協助學生進行創意案例生成與行銷內容撰寫,學生在使用AI過程中,可以即時獲得語句修改建議與邏輯建構回饋,加上老師適時的引導及反覆練習,逐步學會「先釐清重點,再有條理地說清楚」,讓後續簡報或書寫呈現皆顯著進步,最終完成的提案也更具說服力與專業感。 另老師也鼓勵學生應用AI撰寫社群風格文案,練習以不同語境傳遞訊息,提升對「受眾意識」的掌握。如特別安排學生以IG風格撰寫文案,透過WriteSonic製作吸睛社群內容,使學生練習更具場域感的行銷溝通。 第二學期:用AI影音工具加速創意轉化 鑑於AI大大降低了影音製作門檻,一般人也能快速生成高品質的影音作品,秦清老師在第二次導入延伸至「創業與行銷」課程,她期待學生能跳脫純文字框架,運用AI融合更多元的動態影像設計,以提升提案吸引力,並助於深化創意表達與產品定位。 因此,老師選用 DeepBrain AI 與 Runway兩種影片生成器,引導學生將產品原型視覺化。藉由這些工具,學生不僅能生動傳達產品理念,甚至在沒有model、無需自行錄影的情況下,完成一支專業感十足的影片。這種轉換大幅提升了學生參與度與表達自信,如有學生以創意快閃店為主題設計提案,並將作品報名參加【2024全球品牌策劃與設計大賽】,充分展現其原創力與工具應用的協作能力。
從疑慮到探索: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. 秦清老師坦言將AI導入教學後,第一個面對的挑戰是學生因自我懷疑而生的焦慮:有些學生一聽到要「用AI」,因為從未接觸、也不知道從何下手,一直有可能做不好的想法。 於此,她將課堂設計為體驗導向,並透過獎勵計畫的資源購買進階帳號,提供全班共用,讓學生無須付費即可嘗試進階功能。同時考量課課堂時間有限,無法逐一手把手教會所有功能,即透過分組合作,以同儕共學分擔探索AI的認知負擔。 秦清老師也強調,工具只是起點,學生不應為「應付課堂」而用AI,而是用這些工具打開視野,看見不同的學習路徑,開始思考:「我如何用這個工具來完成的構想?」故老師採取「彈性開放」的策略,不強制學生使用指定工具,而是強調學習目標與呈現成果。 談到學生使用AI的過程,她笑說:「他們常常用別的工具!」因為工具有試用期限、操作友善性等因素,學生常會另尋其他替代方案。例如,有學生在期限內無法使用原指定工具,仍會自己「拼湊」多個試用帳號、一段段生成影片,再合成為完整作品,有效交付任務。對此,老師不僅不排斥,反而欣賞這種隨機應變,這正是她希望學生展現的自主思考與解決問題力。更讓老師意識到:只要提供一扇門,學生會自己開門找路走出去,呈現不同的學習風景!
AI教學的評量思維:不是用了什麼,而是表達了什麼? 隨著AI工具生成答案的速度及完整度持續提升,秦清老師發現學生提交的報告逐漸增加「機器」的味道,越顯沒有自己的靈魂。於此,老師的評量方式也依AI腳步轉向,逐步取消傳統的「個案分析報告」,改以「學習任務」替代,「主要看學生怎麼運用工具、怎麼思考任務、怎麼整合資訊。」避免學生直接套用AI回應,未經修改與思考,失去學習本質。
她強調,AI只是助力,最終還是要回到「你想表達什麼」與「怎麼說服別人」的學習目標。
教師的新角色:從傳遞者到引路人 在教學現場中,秦清老師最常使用的AI工具是 ChatGPT,並形容它是一個隨時待命且永不疲倦的助理。她笑說:「我覺得這非常有用,你可以一直訓練它,它也不需要任何情緒支持,不需要你提供情緒價值。」 而在教學導入AI的過程中,老師的任務之一則是教學生如何「管理這位助理」,學會提問、驗證、組織與創造,讓學生建立屬於自己的數位學伴。她也發現,學生接受 AI的速度、使用AI的頻率超乎預期,因此教師的角色也必須轉型——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,轉向為探索學途的引路人,引導學生能負責任地使用AI。一如秦清老師的教學期待——不需他們走一樣的路,而是希望學生們以AI打開視野,找到屬於自己的AI之道!
AI發展的願景:從輔助到判斷的能力建構 對於越來越神奇的AI,秦清老師提出了素樸且重要的未來期許:
老師會如此期許,實因未來師生甚至每一個人勢必與AI同行,但我們不能盲目地亦步亦趨,需帶著批判性思考與之前行,才能管理它、質疑它、駕馭它!這也呼應老師的教育理念——學習就是要注入自己的思考,不論是面對AI或是其它外力!
與 AI 共學的第一步:OPEN YOUR MIND! 對於剛踏入 AI 教學領域的教師,她給出簡單卻深刻的建議:「保持開放心態,然後把自己當學生,持續去嘗試。」因為「AI發展太快,沒有任何一本書能跟得上。最有效的方式,就是自己動手做,從使用中學、從錯誤中修正。」 她回憶自己從業界轉入教學時,也曾迷惘於如何有效傳授知識。經過幾年實踐,才逐漸找到適合的方法。同樣地,AI工具並不困難,只要勇於起步,就能慢慢熟悉並找到適合自己的使用方式。 「我相信每一位教師都有能力學會如何善用 AI,只要願意嘗試,教與學都會出現更多創新與可能性。」訪談的最後,秦清老師依舊帶著笑容,語氣堅定而溫柔地說道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