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 

NO2_教師專訪-陳雅玫老師

雅玫老師的AI導入教學之旅:以AI帶動學生的批判性思考

在我們尚未坐定,便看到雅玫老師的電腦螢幕顯示的滿滿資料,老師興奮地說:「我準備了一系列的東西要來分享!」從這句話中,感受到老師對於教學創新的熱情。螢幕區塊的諸多介面,正是她將AI工具轉化為教學實踐的見證,我們也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,準備進入到老師構築的AI教學宇宙。

 

遇見AI的那一課,從文法課開始改變

談到初次將生成式AI(GAI)導入教學的契機,雅玫老師分享了她多年教授文法課後的觀察:學生現在文法學習上遭遇三大痛點。首先,文法本身抽象,學生易感枯燥,進而降低學習動力;其次,理論重於應用,語言學習缺乏實踐;最後,學生語言能力不一,導致學習落差。
這些痛點讓她萌生「需要新方法」的念頭,恰逢校內AI獎勵計畫的出現,讓她瞬間有了方向,心中閃念:「對啊,這不就是我正好需要的嗎?」這個契機,成為她突破教學僵局的轉捩點。於此,老師成了校內第一批AI種子教師,這次嘗試也讓她一試成主顧,自此開啟了教學革新的新篇章。

 

分組解任務,文法實戰大進擊

為解決文法課的學習痛點,在進入AI環節之前,雅玫老師採取異質性小組共學策略,以因應學生程度落差,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合作完成任務,建立「強帶弱、弱補強」的學習環境。接著,以AI輔助為軸,設計兩項核心任務:

任務一:Storytelling 共創活動
學生需使用ChatGPT共同撰寫一段包含正確與錯誤語法的故事。這項任務極具挑戰性:他們不只是生成故事,而是要刻意設計錯誤,並在完成後由同儕辨識並給予修正建議。不僅讓學生從中學習語法,也實際應用語法於故事結構、角色對話與情境描述之中。

任務二:文法資訊圖 (Infographics)製作
從概念架構、語法要點的篩選,到視覺設計的統整,整個任務要求學生從語言知識的接收者,轉變為建構者與詮釋者。這裡的ChatGPT成為學生的語法顧問,提供例句、語意解析與結構判讀,Canva則成為學生將抽象語法轉化為視覺語意的舞台。

經過任務的輪轉實作,AI導入確實為文法課注入了活力,有效緩解過往因痛點所導致的學習成效不彰。儘管這次嘗試為後續AI應用奠定了良好基礎,雅玫老師仍坦言,文法課的AI應用範圍較小,實踐深度稍淺,這容易讓學生關注在AI生成的效果,而忽略思考問題本質的「過程」。因此,未來須更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與AI有效協作,而非讓AI完全代工。

 

教學理念轉型:由結果導向到過程導向

在文法課後,雅玫老師在接下來的課程皆偕AI同行,並將教學重點聚焦於顯化學生的「學習過程」。事實上在導入AI前,這樣的轉變早已在她的翻譯課中悄然醞釀。

她發現,過去只看學生的翻譯結果,往往會忽略那些與預期答案不同、卻具備合理思考脈絡的創意作法。若只重視成果,學生的獨立思考與語言感受力反而容易被壓抑。

這個體悟,促使她調整評量焦點——不再只追求「翻得對」,而是更在意「為什麼這樣翻」。她希望學生理解翻譯是一連串決策與取捨的歷程,而非一種單一標準的再現。學生若能掌握這個歷程,未來在工作場域面對未知文本時,才能真正靈活應對。

因此,在AI導入教學時,雅玫老師認為「學習歷程」必須成為評量的一環。她要求學生提交與AI互動的完整記錄、修改前後的文本對照、甚至是小組討論的螢幕錄製。她強調:「我要看到他怎麼思考、怎麼跟AI互動,這才是我評分的重點。」

雅玫老師希冀以此促使學生在與AI的對話中思考、質疑與選擇,而非一昧地被動接受AI的建議,只求最終的正確答案,以減緩他們單純依賴AI完成作業的現象。

 

雙軌對照式學習:化被動為主動

為消弱學生在AI輔助學習時泛起的被動屬性,同時優化「過程導向」的AI教學設計,雅玫老師在寫作課應用了一套雙軌學習模式。第一軌道,學生依自身認知進行原創寫作;第二軌道則與AI協作產出另一版本。完成後,由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兩造內容的對比分析。

透過這樣的對照,學生可以試著辨識其中差異,還能理解AI的運作邏輯,進一步強化語言結構與知識基礎。老師也鼓勵學生對AI文本提出修改建議,從中培養語感、判斷力,以及與AI共創的信心。她相信,這樣的二元對照教學,能幫助學生在與AI的一來一往之間,逐步從「被動接收者」轉變為「主動協作者」。.

此外,雅玫老師也啟動一項國科會研究計畫,延伸雙軌學習理念,設計三種不同引導條件進行實證研究,探討學生在翻譯任務中的表現與學習經驗差異。第一組無引導;第二組提供寫作腳本;第三組則在腳本基礎上加入ChatGPT輔助。

透過這樣的階段性設計,學生可親身體驗「無輔助」、「人為引導」以及「人機協作」等不同情境,並思考學習成效與感受的差異。目前研究仍在進行中,我們相信依老師的專業及熱情,未來成果有望為AI教學模式提供具體實證依據,持續推進人機共學的教學實踐。

 

打造課程專屬GPT:與蘇格拉底同行

在越深入探索「過程導向」的AI教學宇宙時,雅玫老師發現了一些無法忽視的瓶頸。首先,當學生脫離特定教學情境,缺乏教師引導或同儕協作時,使用AI工具往往仍停留在「輸入指令→獲得答案」的淺層互動;其次,通用型AI工具難以對應特定課程目標與教學脈絡,導致學習引導效果有限。

為突破這些限制,老師積極尋找解方,直到「Custom GPT」現世,才讓她找到真正的突破口。儘管自認為是科技苦手,仍不畏挑戰,投入大量時間學習自訂指令、微調模型,從功能摸索到教材整合,一步步建立起專屬課程的AI助教

「有時候真的會懷疑這麼麻煩幹嘛用?但撐過去之後就會發現,它真的幫上大忙。」
談及Custom GPT的實用價值,雅玫老師歸納了幾項關鍵:

> 實現引導式對話:她設計的Custom GPT採用蘇格拉底式提問邏輯,不直接給答案,而是透過問題、分析與引導,讓學生聚焦於任務的思考與推演,深化對知識與實作歷程的理解。

> 知識嵌入更精準老師將教材、教學文件、評分規準、甚至過往學生作品上傳到GPT中,讓AI能在熟悉課程脈絡下進行回應,更貼近教學目標。

> 靈活調整好應用她根據不同課程需求開發多款Custom GPT,已廣泛應用於探索式教學、翻譯與寫作課,展現高度彈性。

> 支持個別化學習AI可根據學生的輸入即時提供回饋,即便老師無法同時顧及每組學生,GPT仍能成為學習上的即時輔助。

> 提升學習投入度:她觀察到,學生與Custom GPT互動時的專注度與積極性,甚至超過聽課時的反應,顯示AI互動正在改變學習參與的模式。

透過發展Custom GPT,雅玫老師將AI從單純的輔助工具,推進到更深層的教學對話,彷彿為學生打造了一位會提問、能理解、陪伴前行的數位蘇格拉底,引導他們在學習路上看見更深刻的風景。

 

AI串起的師生關係:透明、互信與共創

為顯化AI輔助學習的過程,雅玫老師要求學生提交與AI的互動記錄,藉此掌握學生的思考脈絡,提供更精準的回饋。
她也會主動向學生說明自己如何運用AI進行備課、設計評分標準與回饋內容。例如,她透過自製的 Custom GPT 將教學設計具象化,學生可直接與這些工具互動,理解老師所期待的學習路徑與思考模式。

在她看來,既然鼓勵學生善用AI,老師本身的使用也應該公開。這樣的態度能消除學生的誤解,例如老師用AI即「偷懶」的印象,並幫助他們正確認識AI作為教學與評量的輔助角色,而非取代教師的專業判斷。

她也樂於分享自己使用AI的經驗與挑戰,並邀請學生一起優化工具。「這是老師自己做的 Custom GPT,你們用看看,有什麼建議再告訴我。」透過這樣的參與過程,學生能更主動地使用AI,而老師的角色也轉為「協作者」,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,形成真實的師生協作氛圍。

以往教師受限於時間與人力,回饋常不夠即時與深入;如今透過AI輔助,她能針對每位學生提供二至三段具體評論,使回饋更加豐富、多元,也為師生開啟更多對話與修正的機會。

「我和學生之間的關係,反而變得更透明了!」她笑說。這樣的雙向開放增進了理解與信任,讓師生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遞與接收關係,而是轉化為共同探索、彼此支持的學習夥伴。

 

回應AI大時代的挑戰:以批判性思考決勝負

每當新科技出現,「人力是否會被取代?」的討論總會引發熱議與焦慮。雅玫老師坦言:「AI對語言學系的衝擊蠻大的。」她理解學生的疑慮:當AI能快速翻譯、即時寫文,而且品質不差,學生自然會懷疑自己學語言的意義,甚至擔心未來是否還有發揮的空間。

面對這樣的焦慮,老師的回應清楚而堅定:「正因如此,我們更該學會如何使用AI工具!」她不把AI視為敵人,而是當成一個促進轉型的契機

拿翻譯為例,AI處理得再快再好,也無法完全同理譯文背後的語境脈絡,即需依憑譯者的文化經驗與語感判斷,才能譯出貼近受眾的內容。反之,若能善用AI的高效率,譯者的產出定能有質有量加速度。因此,語言學系學生在AI時代的優勢,並非與AI競爭,而是具備三項關鍵素養:深厚的語言知識、與AI協作的技術,以及最核心的「批判性思考」(Critical Thinking)。

「在AI時代,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更容易勝出。」雅玫老師語重心長地說。她口中的批判性思考,不僅是一種獨立判斷力,更是一種不被AI牽著走的智慧。

從訪談內容可見,雅玫老師導入AI的策略,正是建立在強化批判性思考的基礎上——她設計「過程導向」的教學架構、安排對照式學習情境、打造以蘇格拉底式提問為核心的Custom GPT、開啟透明化的師生共創模式等。這不只強化了學生的語言實力,更從深層改變了他們與AI的互動模式,從「被動使用」轉為「主動協作」,並進一步發展出解釋、分析、評估、推論、自我調整、說明等多項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向度。

可以說,雅玫老師正將她對AI時代的深度關切,逐步落實為具體可行的教學實踐。她用行動證明:AI不是學習的終點,而是重新定義學習與思考方式的起點!在她的課堂上,AI不是取代學生腦袋的外包商,而是帶著他們一起開展批判性思考的的最佳拍檔。

 

新手自有新天地:讓我們從小地方開始

「當初會接觸AI,其實只是怕被時代拋下!」雅玫老師笑說。出於好奇開始接觸,沒想到意外開啟了更寬廣的教學視野。

她從調整「由0到1」的學習心態開始,先從備課著手,逐步摸索AI在教學設計、評量與教材開發上的應用。另外,她也發現AI對寫程式甚是友善,甚至想開始嘗試coding。AI不僅提升了她的教學品質,也讓她突破原本對理工領域的距離感。她說,AI就像跨領域的催化劑,激發教師探索新的教學可能。

她鼓勵新手老師:「先從對自己有幫助的小地方開始。」不需急著將AI全面導入課堂,先讓AI成為備課助手,透過操作建立理解與信任,再自然延伸至教學現場。這樣的漸進方式不僅降低壓力,也打下實踐基礎,同時強化批判性思考。

她強調,導入AI的關鍵在於轉換與工具的關係。「AI變化太快,若只是應付,很快會疲累;但若當它是有趣的工具或夥伴,反而會更有學習動力。」她說:「我了解工具後,再帶給學生,看到他們學會,我也很開心。」

如今,她依然每天學一點新東西,「因為真的很好玩!」這份如新手般的學習熱情,讓她持續從小地方出發,在實踐中不斷調整與前進,開創屬於自己的AI教學新天地。